欢迎你来到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自行车行业发展(自行车行业发展的建议)

2024-01-31 9372 0 评论 行业动态


  

本文目录

  

  1. 我国自行车行业发展现状如何
  2. 中国自行车发展史
  3. 中国自行车行业发展详细情况
  4. 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前景

一、我国自行车产量已超过9000万辆

  

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近三十年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,在生产技术、工艺、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、消费和出口国家,在国际自行车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。2017年,我国自行车产量达到9011.9万辆,其中两轮脚踏自行车为5898.8万辆,电动自行车为3113.1万辆。

  

图表1:2012-2017年自行车产量变化趋势(单位:万辆)

  

2016年下半年开始,共享单车迅速席卷了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大城市。得益于共享单车的高速发展,本处于“夕阳期”的自行车产业,正重新焕发出新春。目前全国共享单车的生产工厂主要集中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湾、以上海、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及以深圳、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。

  

2017年,我国出口自行车数量为5640万辆,出口数量继续下降;我国自行车生产量约占世界总生产量的70%以上,三分二以上的产品出口国外,2017年,出口数量占当年产量的比值为62.58%。美国每年进口自行车1800万辆、日本进口800万辆,70%以上都来自中国;我国自行车出口到世界167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中国制造业征服世界的一个象征。

  

图表2:2012-2017年我国自行车出口数量及与当年产量的比值变化趋势(单位:万辆,%)

  

——以上数据与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自行车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》。

  

1、同治七年(1868年)11月,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,是人坐车上,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。

  

2、同治十三年,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运来人力车输入上海,这种车称为“东洋车”,因其色黄又叫“黄包车”,成为代步工具。随后沪上兴起了人力车的修、租、贩制业。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面都可以看到黄包车夫的身影,尤其是老舍先生笔下的《骆驼祥子》更是将黄包车夫写的活灵活现。

  

3、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后,英商怡和、德商禅臣、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“五金杂货类”输入上海,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。原来设摊修理马车、人力车的诸同生,于光绪二十三年选址南京路(今南京东路)604号,开办了同昌车行,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。

  

4、光绪二十六年,上海有惠民、曹顺泰等六七家车行,销售人力车、马车及自行车零配件,以卖带修。

  

5、到了光绪自行车已经逐步进入中国市场,再此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自行车生产工厂。

  

6、民国4年(1915年),上海有近20家自行车商店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邮电事业发展,自行车成为邮差的交通工具,自行车需求激增,市区又新开一批自行车商店,形成了以老闸区(今黄浦区)为中心的自行车销售网络。

  

7、民国17年同昌、大兴(两家)、得利、泰昌、润大等成为上海六大车行。一批华人创办的自行车零配件制造商和商办工场也逐步创办。如王发兴工厂生产前叉、泥板;大兴车行进口钢管接头。1930年前后,华商聘请了日本技师,生产车架(自行车主件),组装出“红马”和“白马”牌的两种最早的国产自行车。从这时候起我们就有了自己的自行车,虽然有不少零件是需要进口,但是为我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  

8、民国19年6月,以经营橡胶车胎及车料为主的车行成立上海橡皮五金车料同业公会。

  

9、民国21年,得利车行等17家规模较大的车行(职工135名)成立上海脚踏车贩制同业公会。修租兼营零售的中小型车行王兴业等240余户,次年4月组成上海市修租脚踏车同业公会。它们都参加了市商会。

  

10、民国26年;脚踏车贩制业公会从17家增至30多家,称为“大同行”;修租脚踏车同业公会由240多户发展为400余户,称为“小同行”。前者以贩制为主,后者以修租为主,整个自行车市场受“大同行”中几家大车行控制。抗日战争期间三轮脚踏车风行于市。三轮车身与黄包车相似,配件与自行车大同小异,车胎、钢圈、飞轮、链条、牙盘、车条、车把、踏脚等都可通用。一些零件厂、工场以及车行投入三轮脚踏车装配和经营。40年代初,上海的三轮脚踏车达2.6万余辆。源隆、顺昌、顺风等一批新的车行应运而生。

  

11、民国31年12月,上海市三轮车出租商业同业公会成立,有团体会员(车行)29家,拥有出租三轮脚踏车9700余辆;个体会员6000余人,拥有营业三轮脚踏车16300多辆。

  

12、民国35年2月,上海脚踏车贩制业同业公会更名为上海市脚踏车商业同业公会,有会员110户。民国之后,中国还没有真正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工业,绝大部分的所谓车行,只能制造和销售自行车的零配件。

  

13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有了自己生产的“永久”、“飞鸽”等品牌。这些品牌至今已有六十六年的历史,引领了几代国人的自行车消费时尚,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。

  

(一)行业概况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06年自行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881家,生产自行车、电动自行车共计6732.7万辆(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,目前全国各类规模自行车和零部件企业1000多家,电动自行车企业1000多家。2006年,全国共生产自行车8500万辆,电动自行车1950万辆),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8.3亿元,销售收入508.4亿元,利润总额13.8亿元,利税总额21.7亿元,吸纳就业17.65万人,自行车及其零部件销往176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,出口整车5600万辆,同比增长4.5%,创汇18.9亿美元,同比增长7.8%;出口零部件创汇11.1亿美元,同比增长16.4%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。

  

行业已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,规模以上企业各种所有制完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依次为:外资企业(289.8亿元占55.9%)、私营企业(182.2亿元占35.2%)和其他所有制企业(46.3亿元占8.9%)。

  

(二)行业经济运行特点。一是经济运行态势良好,产量、出口量、出口金额和平均出口价格均持续平稳增长。2007年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共生产整车1546万辆,同比增长9.4%,产销率99.5%。完成工业总产值128.3亿元,增长13%。整车出口到144个国家和地区,合计1436万辆,增长7.1%;出口金额5.57亿美元,增长13.3%;平均出口单价38.8美元,增长5.8%。出口自行车零部件3.1亿美元,增长11.4%。

  

二是行业专业化程度高,生产体系日趋完备。国内各种钢材、铝合金、钛合金等轻合金材料供应充足,原材料加工成形、整车生产涂装、各类各档次零部件的专业加工制造及配套齐备,已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。

  

三是产业集聚化程度和效应明显。自行车企业主要集中在天津、江浙沪、广东三大区域,以2006年为例,各地自行车(含电动自行车)产量及占总产量比例依次为:天津(4632万辆,44.3%),浙江(1839万辆,17.6%),广东(1668万辆,16%),江苏(1282万辆,12.3%),上海(992万辆,9.5%),以上五省市合计占全国总产量99.7%。

  

四是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不断提高。产品开发基本采用计算机三维设计并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。企业生产中使用铝合金、镁合金、钛合金和碳纤维等新材料、新工艺的产品比例不断提高,并在管理中运用ERP等先进管理软件和理念,使得自行车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经营管理不断跃升。

  

五是优势地位愈加明显。目前,世界自行车年产量约为1.3亿辆,年贸易量约为7500万辆,我国自行车产量、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60%以上,国内消费量也居世界第一,制造能力不断提高,由于早年自行车发达的美国、日本在结构调整之后,已无产业基础,中东、东盟自行车基础薄弱,因此,与现有的竞争对手相比,我国自行车产业已具有较为有利的竞争优势。

  

1、近两年来,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,我国自行车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稳定在高位运行,但行业核心技术差、品牌溢价能力弱、低价竞争利润薄等问题日益凸显,自行车产业正面临“叫座难叫好”的尴尬。

  

2、前瞻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8030千万台,出口5750万台,均较前一年呈现明显下滑。其中,中国国内市场规模降幅达到16-18%。

自行车行业发展(自行车行业发展的建议)

  

3、多年来,中国自行车行业一直在向“多样化、高端化、品牌化”的方向转型升级,对自行车行业来说,回归制造本质,紧抓升级不放松,加快产品升级,开发智能、运动型自行车,向专业高端领域转变,扭转目前自行车行业以贴牌为主的代工方式。当前,全球自行车行业正陷入短期调整,市场深度分化,而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向高端迈进。


复制成功